簡介
草包包子為山東省濟南市的漢族名吃,始創(chuàng)于20世紀30年代。因創(chuàng)始人張文漢先生憨厚淳樸的綽號“草包”而得名。精致皮薄味美多汁,迄今已開發(fā)出以豬肉灌湯包為首的十余種風味。生意出奇的好。一籠才六塊經(jīng)濟又實惠。建議你去那里的大堂墻上看看名字的由來,還有,那里做正宗的魯菜。喜歡那里的龍井包。肘子肉拌黃瓜好吃。蛋花湯特別好喝。花生糊也好喝。吃不了的用荷葉打包帶走。那個大荷葉特別的香。這可是濟南的老字號,不僅是一種食品,而且是一種文化。
歷史文化
草包包子鋪的創(chuàng)始人張文漢童年曾在洛口“繼鎮(zhèn)園”飯莊學藝,他為人憨厚,不善言笑,終日只知道悶頭燒火、擇菜、干雜活,因生性木訥,街房送了個外號——“草包”。1937年,盧溝橋事變后,他們一家從洛口逃到濟南城里。在朋友的資助下,于西門太平寺街南段西開了家包子鋪,后來挪到普利街冉家巷口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位置,并用“草包”作為字號。
張文漢在包子制作上秉承師傳,潛心研究,逐漸創(chuàng)出了自己的風味。草包包子不僅外形美觀,令人垂涎欲滴,而且吃起來湯汁豐富、口感細膩,再加上老張待人實誠,“草包”包子鋪很快就在濟南府叫響了。經(jīng)營了幾年后,為吸引顧客,增加收入,店里又適當增添了燒酒小炒,生意很是紅火。不久,解放戰(zhàn)爭打響了,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(zhàn)役中,國民黨出動飛機對城里進行狂轟濫炸,隔壁一家食品店不幸被炸彈擊中,高大的山墻傾倒后砸向包子鋪,張文漢當場被壓在墻下,再也沒有醒過來。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和腹中的胎兒在這次事故中幸免于難,草包包子鋪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。后來,張文漢的妻子和他的生前好友一起整修后重新開張,生意卻大不如前,只能勉強維持。1956年公私合營后,包子鋪歸入濟南飲食公司,店鋪裝飾一新,并增加了員工,生意逐漸好了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