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推動廣東省工業優勢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,夯實優勢傳統產業發展基礎,提升產業競爭力,塑造廣東傳統產業增長新優勢,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于2016年12月制定發布了《廣東省工業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“十三五”規劃(2016~2020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。《規劃》明確了“十三五”時期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發展的指導思路、發展目標、主要任務、區域和產業布局、保障措施和實施機制等。
作為優勢傳統產業的造紙工業,在該《規劃》中多次提及。本文僅摘錄與造紙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,并加以分析。
1“十二五”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
《規劃》肯定了廣東省造紙工業“十二五”期間取得的成績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廣東全省共淘汰落后造紙產能176.14萬噸,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廣東省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。優勢傳統產業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耗,著力推廣電機、注塑機節能改造,累計完成電機能效提升1208萬千瓦,約可實現年節電量60億千瓦時。傳統產業能耗降低為全省作出積極貢獻,2015年全省單位G D P能耗下降5.71%,“十二五”累計下降20.98%,超額完成國家“十二五”下達的GDP能耗下降18%的目標,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0.47%。
2 “十三五”目標明確
《規劃》提出2020年輕工造紙產業的具體目標:總產值年均增長8%;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.6%,省級以上研發機構(企業技術中心、工程中心、工程實驗室等)達到30家;全員勞動生產率由“十二五”期末的21萬元/人提高至26萬元/人以上。要實現上述目標,《規劃》設置了“十三五”期間9項主要任務、6個方面的保障措施。
9項主要任務包括
▼
一是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;
二是引導企業創新驅動;
三是推動產業技術創新;
四是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;
五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;
六是持續深入推進產業轉移;
七是引導綠色低碳發展;
八是培育發展大型骨干企業;
九是扶持發展小微企業。
6個保障措施包括
▼
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和改進政府服務;
二是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;
三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;
四是拓展投融資渠道;
五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;
六是發揮行業中介組織的服務作用。
3區域布局“一核三群”,設湛江、東莞、江門為造紙產業三大基地
在區域布局導向方面,在現有傳統產業布局的基礎上,產業區域發展導向提出構建“一核三群”的產業格局,即以廣州、佛山、中山、東莞、江門為重點,打造優勢傳統產業核心區,形成“特色發展、錯位發展、融合發展”的優勢傳統工業空間布局架構。按照傳統產業既有的價值鏈分工原理,科學選擇園區發展的主導產業。

圖1 構建“一核三群”的產業格局
對于輕工造紙產業的布局:重點建設湛江制漿造紙基地、東莞紙品基地、江門銀洲湖紙業基地三大基地以及六類重點產品區,即包裝紙板區、新聞紙區、生活用紙區、文化用紙區、紙漿區和紙制品區。
4造紙產業重點發展領域
《規劃》明確了造紙產業重點發展的領域:
(1)發展高檔辦公用紙、文化用紙、生活用紙、包裝紙和紙板以及特種用紙等紙品。
(2)推廣應用廢紙清潔制漿造紙、廢紙制漿造紙廢水和污泥高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技術;推廣應用高效黑液提取、堿回收和廢液資源化利用等非木材植物纖維清潔制漿技術。
(3)推廣應用造紙過程能量評估技術,發展高效節能打漿、壓榨和干燥技術與裝備;發展和推廣基于造紙產業的生物質精煉技術;升級改造印刷包裝行業中材料、產品檢測設備。
(4)應用激光全息、條碼、電子標簽(電子監管碼)等高新技術;發展高新、數字印刷技術和柔性版印刷技術;推廣應用設計、裝潢和彩色印刷一體化的生產技術、印前數字技術、網絡技術以及印后新技術。
(5)發展廢水處理系統的優控制技術、造紙廢水厭氧產沼氣發電及集成利用技術。推廣應用廢紙清潔制漿造紙技術、廢紙制漿造紙廢水和污泥高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。推廣應用高效黑液提取、堿回收和廢液資源化利用等非木材植物纖維清潔制漿技術。
另外,《規劃》多次強調大力推進技術創新,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強化優勢傳統產業的兩化融合和低碳發展。推進“互聯網+”行動,培育發展新空間,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。加快傳統產業構建新型研發、生產、管理和服務模式,促進技術產品創新和經營管理優化,提升企業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。
推動優勢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制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,積極發展面向制造環節的分享經濟,打破企業界限,共享技術、設備和服務,提升中小企業快速響應和柔性高效的供給能力。
深入推進粵港清潔生產伙伴計劃、啟動“百園”循環化改造行動,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產業結構調整政策,嚴格環保準入制度,嚴格控制新上高耗能、高污染和資源性項目。
鼓勵優勢傳統產業應用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、能量梯級利用技術、環保與資源再利用等共性技術,積極開展廢水、廢氣、固體廢棄物等資源綜合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