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臊子面是西北地區漢族傳統面食,以陜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流行。也是西府(今陜西省寶雞市)名小吃。陜西省臊子面歷史悠久,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面為正宗。岐山臊子面以薄、筋、光、煎、稀、汪、酸、辣、香而著名。
歷史文化
來源于唐的“長壽面”。臊子面是在唐代"長命面"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。《猗覺寮雜記》上說:"唐人生日多俱湯餅,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面,世所謂'長命面'者也。"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:"余為座上客,舉箸食湯餅。"面條一類的食品,在唐代稱作"湯餅"。劉詩中提及的湯餅",就是"長命面"。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。相傳,蘇東坡在陜西為官時,特別喜食這種面條,并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:"剩欲去為湯餅客,卻愁錯寫弄獐書。"關于"長命面"所以會改稱"臊子面"的事,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:在很久以前,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、聰明、勤快、伶俐的媳婦。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,為全家做了一餐面條,一家人食后無不稱贊面條滑爽鮮美。后來,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,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,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拿手的面條款待客人,大家吃后都贊不絕口。從此,"嫂子面"就出名了。因為這種"嫂子面"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。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"臊子面"。據史實,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,《夢粱錄》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。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"臊子面",還不得而知。到明代,高濂在《遵生八箋》里記下了"臊子肉面法",所以可以肯定地說"臊子面"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,就已經問世。
臊子面在陜西地區身價頗高。除沿襲唐代"長命面"的有關習俗,如在生日做壽時必食外,每遇婚喪喜事,或逢年過節,都要以它來款待客人。舊時,陜西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:新媳婦過門的第二天,要在婆家舉行一個隆重的搟面儀式,新媳婦當著客人的面上案搟面,以測試其技藝的高低。技術高超嫻熟者,搟出的面厚薄均勻,切條細長,下到鍋里不會斷裂,這樣的新媳婦,才能贏得大家的贊譽。
做法
面條要用手搟成,并達到面薄條細、筋韌光滑、軟硬適度的標準。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,入熱油鍋烹炒,同時加入生姜、食鹽、調料面、辣面和陳醋炒透即成。把豆腐、黃花菜、木耳炒好為底菜,雞蛋攤成蛋皮,切成棱形小片,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。吃時先將面條煮熟撈入碗內,打入底菜,再澆湯,放臊子和漂菜。